查看原文
其他

光明日报曾报道的中大学生读书活动,坚持了4年,本科生研究生都来了

中大学工 中大学工 2020-02-10



清晨7:30,锡昌堂210课室亮灯,一个晨读的小天地已就绪。黄涛推开窗户迎进温柔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,随即坐在靠窗第一排,翻开《诗经》,等待前来参加晨读的同学。


图/来源于Unsplash.com,由Matt Hoffman拍摄


黄涛是数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,也是知行学社成员里年级最小的。只有三十多个成员的学社,却聚集了博士后、博士生、硕士生和本科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学友。在学社里,师兄师弟关系的探问不是从年级开始,而是从学历入手——“您是硕士生吗”。


阅读经典不仅吸引了文科学生,也吸引了不少来自数学学院、物理学院、生命科学学院等理工科学院的同学。问及加入缘由,答案在意料之中,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理由——因为兴趣。黄涛在上大学前就对国学经典颇感兴趣,加入社团后,主动请缨领读《诗经》。上学期天冷时,前来参加晨读的人变少,他也坚持到场。领读至今已大半年,《诗经》还没读完,他笑称可以在大二大三大四继续读。社长、哲学系博士生熊文文感叹道,加入学社的理科同学对国学经典的热爱不亚于文科生。


图/学社晨读


每周清晨七点半,锡昌堂的值班大哥最常见到的可能是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生陈苇杭。学社一周七次晨读,她参加了其中四次。陈苇杭的硕士研究方向是诗歌,她希望能在学社里多读些经典,因为有了哲学或历史的积淀,所读的诗歌才不会显得空洞。值班大哥每周也都能碰见中文系2017级本科生肖海华在等待锡昌堂开门,准备开始《文选》的领读。经典选读专业课上大多时间是老师讲解,同学自己读得少,且也不大可能在课后去细细品读。肖海华认为学社的晨读提供了一个课后自己细读的机会,也督促着自己读书要精进。此外,他还认为光靠眼睛阅读可能会有遗漏,诵读能让从前未被注意到的词突显出来。


图/周五与周日的晨读书本:《诗经》与《庄子》


每日晨读是学社最有特色的活动。少有社团活动在大部分同学刚睁眼时进行,而知行学社恰在此时献上经典诵读合奏曲。熊文文认为,把握好一天中第一个小时和最后一个小时,那么这一天基本能过得很好。参加晨读也不容易晚睡,晨读是把握这两个小时的上佳方式。


熊文文说,学社的宗旨是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主要为感兴趣的学友提供共同学习的氛围,不追求活动多么“热闹”,持之以恒更为重要。在谈及学社活动的方向时,熊文文一直希望做出的活动与社员生活密切相关、能够改善社员身心状况。他曾考虑过以拯救手机沉迷为突破点,做类似晨读这样的习惯养成活动。但是,“要求大家将限制使用手机作为每日任务,短时间内可以执行,但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还是要看个体对自己的要求,做成群体性活动很难进行”,熊文文无奈地笑了笑。


图/来源于Unsplash.com,由Curtis MacNewton拍摄


学社的晨读每天不间断,自2015年创社至今,大约进行了1500次。没有在朋友圈英语阅读打卡式的鼓励,学社成员只有自己在其中找找乐趣才能坚持下去。副社长、博士生詹嘉玲一直都是追随兴趣去研究佛学。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之际,答辩老师得知詹嘉玲在博士生阶段将转向佛学,便委婉地提醒她,研究佛学要学梵文,梵文不仅难学,而且收益不如其它活语言。詹嘉玲坦率地回应,自己转向佛学研究完全是出于兴趣,其它没想那么多。在给其他参与晨读的同学讲解时,詹嘉玲的声音总是热情洋溢的,眼睛也是亮亮的。


图/杨权老师讲座,主题《周易》


要感受学社的兴趣氛围,除了晨读,最好莫过于参加周四晚的阅读会。坐在大长方桌的一侧,翻开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你可以和在场的学友齐声诵读《大学》,能听到领读人细致的讲解,能参与精彩的论辩,还能享受不同观点之间碰撞的快感。21:30,骤雨初歇,刚结束读书会的一行人慢慢走在校道上,讨论着刚才没解决的问题,讨论着阅读的形式可以如何改进。


图/阅读会讨论,廖振程拍摄


本学期杨青华博士后在阅读会上进行领读。他之前所学专业为中国古典文献学,主要关注经学文献与经学史。杨青华认为,阅读会的形式有助于参与者全面且系统地阅读一本经典,能提升学业水平、增长知识。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”,阅读会也是和师友探讨学问疑难的好平台。杨青华选择古典文献学这个方向,是因为阅读古代典籍与先贤学人交流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,如今加入知行学社,一方面领读人的身份使他沉潜下来细细读书、提升自身的学业修养,另一方面结识了对传统文化极有情怀的一众学友,使得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更加激荡满怀。


图/领读人讲解,廖振程拍摄


除了晨读与阅读会这样的常规活动,学社时常会有爬山之类的团建活动。学社人少,相互都认识,再加上对国学经典的共同爱好,使得彼此的关系比较亲近。低年级的学友觉得学社里的师兄师姐都很好,平日里碰见了也会拉上一块吃饭。三五人成为亲密好友,不顶着学社的名号也偶有小聚。熊文文如今是博士二年级,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专业研究中,知行学社于他而言是一种责任,也是一个让自己抽身书斋、结识一群好友的机会。


图/来源于Unsplash.com,由Timon Studler拍摄


凭借着学友的热爱与责任,知行学社在没有镜头聚焦的小天地里,如同心脏跳动一般,有力而稳定地活动着。李天保是知行学社的第一任社长,现在岭南师范学院任教的他依然带着对国学经典的兴趣,与同道师生在岭南师范学院一起研读国学经典。创社时,他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,说创立学社并非为聚集人气,而是为同道中人提供共同学习的平台


图/截自光明网,2015年07月31日04版


国学经典的魅力一直都在。不采而佩,于兰何伤?但后人如果深入国学经典的智慧殿堂,往往能够从中获益良多。假若后人能够以日以年对国学智慧“采而佩之”,这“奕奕清芳”终有行于四方之时。


我在意大利挖宝藏


中大毕业照不撞款拍摄指南


--- 中大学工 ---

鸣谢:知行学社学友

采写:庞春华

摄影:廖振程

编辑:刘佳燕

初审:许嘉茵

审核:周昀

审核发布:钟一彪


欢迎投稿

zdxg@mail.sysu.edu.cn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